全国两会期间,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、大船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刘征在建言中提出了加强造船产能宏观调控、为企业减负、联合金融业共度难关等有利于船舶行业未来高质量发展的“干货”。 提到生态环境,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自然生态环境,但在刘征代表眼中,政治、经济、社会也是生态环境。“当前造船和海工装备产业正处于产能过剩的经济生态环境中”,刘征忧心忡忡,他说,上世纪80年代时我国就出现过多产业的产能过剩,那时候冰箱、电视等产能疯狂扩张,最后只好自相残杀。现在造船业也有这样的情况,一些船厂刚刚建好就不得不关门大吉。 “不控制产能,重复建设,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,和破坏自然生态境是一样的,这会给国家造成多大的损失?”刘征呼吁,好好总结以前的经验教训,避免再发生类似情况。“上医治未病,不要得了病再治病,要做好预防。”他建议国家在宏观上对造船产能进一步加以调控。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根基,一个国家要繁荣富强,根本途径是发展壮大实体经济。两会上,刘征欣喜地看到,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减轻企业负担。刘征认为,员工收入在企业中是成本项,希望能列入税前开支,这样既减轻了企业税负,又可鼓励企业增加再就业,解决了社会就业问题,一举两得。刘征代表还建议,国家在重点行业、重点企业、重点项目加大科研投入,使企业能长久发展。他介绍说,中船重工科研投入为7.3%,大船集团为6%。但当前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面临着转型升级、结构调整、技术创新的多重压力,竞争激烈,利润微薄,在科研投入上进退维谷、力不从心。“不加大科研投入,企业没有发展后劲,但长期大举投入,企业自身力量又不足,难以持续。希望得到国家资金政策支持。” 船舶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,尤其是海工装备,动辄几十亿元。由于首付低,船厂全靠银行贷款维持生产,负担很重,而国际油价从几年前的高位回落后,总体呈现持续低位运行态势,曾经十分火爆的海工市场陷入困境。据了解,中国海洋装备企业已有近百台套海工订单遭遇船东延期甚至弃船,给刚刚发展起来的中国海工装备产业带来沉重打击。身为船舶业的人大代表,刘征对此极为关注。他表示,经过长期努力,我国的海工装备已有了长足的进步,建造水平达到世界一流,但此时遭遇寒流,不少拥有技术和人才优势的企业都“趴”下了,非常可惜。希望国家出台相关政策,金融业拿出有效的支持手段,如债转股、减息停息等,运用资本的力量帮助这些企业度过难关。“海洋的发展是无止境的,海工产业从长期看依然是很有发展前景的行业,遇到的困难是暂时的,金融业若能施以援手,度过这段艰难时期海工业就会迎来大好的发展。”
|